孟加拉饥荒是天灾吗,什么时候发生的事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之际,在英属印度的孟加拉管辖区(当时孟加拉管辖区的范围大于现在的孟加拉国)爆发了一场惨烈的饥馑——当时孟加拉约6000万人口,在一年的时间中,大约有300万人死于饥饿、营养不良和疟疾等疾病,占总人口数的5%。对幸存者而言,这也不啻于一场浩劫。饥荒导致了整个孟加拉地区社会结构的解体,适逢战争时期,许多活下来的当地青壮男子为了温饱,出售农田,加入军队,抛弃了妻子儿女,其余的妇孺老弱则大量涌入加尔各答等大城市寻觅生机。昔日人口稠密的孟加拉乡村为此一片荒芜。虽然日军并没有真正染指印度,但1943年的饥荒对孟加拉的破坏堪比一场大规模战争。至于饥荒的原因,多年来众说纷纭,总体来看,既有天灾因素,但更多的是人祸。
英国殖民当局难辞其咎。
英属东印度公司自1765年起从莫卧儿帝国手中获得了孟加拉地区的管辖权。孟加拉大部分土地位于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冲击而成的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加上气候温暖湿润,历史上以人口众多,盛产粮食、文化发达而闻名,可谓英属印度的一颗明珠。然而,英国殖民统治存在先天的局限,尽管英国人也带来了一些近现代的管理手段和科学技术,但本质上依旧将孟加拉当做粮食、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将本地人视为“二等公民”,因此也不会大力推动当地的“产业升级”或调和贫富差距。随着时间推移,孟加拉人口不断膨胀,而耕地面积和农业技术并未与时俱进,这导致了孟加拉陷入长期的粮食紧张状态。土地兼并严重,由于工商业并未飞跃发展,大量失地农民无法在城市找到适合工作,沦为贫民,激化了社会矛盾。据估计,20世纪初期,按照欧洲标准,50%-75%孟加拉平民处于半饥饿状态。战争爆发前夕,孟加拉的社会结构已经呈现摇摇欲坠的态势。
1941年12月,日军出兵马来半岛,10日的马来亚海战中,日本航空兵击沉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反击号”,重创英国太平洋舰队,宣告了战列舰时代的落幕。此后日军所向披靡,英军虽人数占优,却节节败退。2月15日,新加坡沦陷。大约与此同时,日军也突入缅甸(当时由英属印度管辖),中英联军苦战失利,3月仰光陷落,盟军撤入印度。
平心而论,日本的侵略战争要为此后孟加拉爆发的惨烈饥荒承担相当一部分责任。缅甸为当时世界第一大稻米出口地,整个英属印度15%的稻米来自缅甸。然而由于日本攻占缅甸,便切断了它向孟加拉输出稻米的通路,人为加剧了粮食紧张。此外,还有大批缅甸难民蜂拥而入,孟加拉首当其冲。为了应对恶劣的战局,英国殖民当局推行了一系列战时政策,不仅征调孟加拉粮食支援战区,还超发货币,造成战时通货膨胀。由于难民涌入和通胀,1942年粮价疯涨,为了平抑粮价,当局匆忙推出了限价令。虽然此举用意良善,但事与违愿,大批粮商选择囤积粮食而非按照政府指导价格亏本出售。1942年12月,日军空袭了孟加拉的中心城市加尔各答。虽然空袭本身是象征性的,当时日军已为强弩之末,无力全面入侵印度,但还是严重打击了民心士气。人心惶惶之下,粮商和富人更加囤积粮食。一场饥荒的鬼影已经隐约可见了。
除了战争之外,还有天灾。1942年10月16日至17日,三场印度洋热带气旋引发的风暴潮席卷了孟加拉东部,摧毁了大量房屋农田,杀死了14500人和19万头牛(耕牛对农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祸不单行,那年冬天孟加拉的水稻还患上了褐斑病,而风暴客观上令褐斑病的孢子短时间内传播到了更广袤的区域。孟加拉脆弱的农业技术条件无法应对这样的灾祸,粮食减产和口粮短缺看来是板上钉钉了。
不过,孟加拉次年出现的饥荒显然不能单纯归咎于天灾。诚如著名印度经济学家、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1933-)所言:“1943年的稻米产量仅比此前5年的均值低5%,甚至比1941年还高出13%,而1941年却未出现饥荒。”——的确,1943年孟加拉出产稻米760万吨,虽少于1942年的930万吨,仍远远超过1941年的670万吨。
日本侵略阻断了缅甸的稻米出口与褐斑病肆虐构成了饥荒的外因,但内因还是人祸。英国殖民当局此前拙劣的价格管理能力已经广受诟病,他们也未能妥善应对战争造成的难民问题与恐慌。不能武断地说印度本地官员毫无作为。其实1942年末,孟加拉殖民官员的粮食统计数据和评估已经准确预测了来年会出现极其严重的粮食短缺。然而,1942年的丰收令英国政府麻痹大意,并且他们长期以来都不信任殖民地的统计数据和预估,认为其中大部分都是臆测。
1942年12月,接踵而至的风暴、褐斑病、难民潮让殖民地的高级官员开始意识到危险临近。英国印度总督维克托·霍普侯爵(Victor Hope,1887-1952)和驻印英军总司令克劳德·奥金莱克(Claude John Eyre Auchinleck,1884-1981 1946年晋升为陆军元帅)将军等人经过商议后,均认为应该未雨绸缪,大力进口粮食。然而他们的请求一再遭到英国战时内阁的回绝。维克托·霍普等人退而求其次,既然伦敦不愿出手相助,殖民地政府能否动用自己的储备金和船只外购粮食?回应他们的依旧是冰冷的拒绝。
直到1943年8月,孟加拉的饥荒已经发展到惨绝人寰的地步,殖民地官员不断向中央政府求救,战时内阁则一次次驳回其哀求。虽然也象征性地拨付了一批救济的粮食、物资,但不仅数量寒酸,鉴于日本对印度的威胁持续存在,内阁还特别要求粮食优先供应军队,实际上恶化了平民的生存状况。英国政府还表示,由于盟军准备诺曼底登陆,必须集中一切运力,孟加拉需要为此做出“牺牲”。印度事务大臣埃默里无奈之下,甚至已经放弃了农村人口的救济,只向内阁提出供应加尔各答的工人。这一次英国政府终于做出了一定的回应——派出的一支船队运来了小麦。然而匪夷所思的是,运粮船队居然在印度西部靠岸,而灾情最严重的东部孟加拉,竟还被强制出口粮食到斯里兰卡!英国政府的不作为、乱作为,终于将孟加拉的天灾激化为一场持续一年的恐怖饥馑。
加尔各答处理饿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