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东帝汶在葡萄牙殖民统治结束后不久,陷入了激烈的内部冲突。左翼政党“独立革命阵线”(Fretilin)与右翼的“帝汶民主联盟”(UDT)展开了激烈斗争,最终导致内战爆发。同年12月,印度尼西亚以稳定局势为由,出兵东帝汶,开始了长达24年的占领和统治。
印尼军队的进入并未平息冲突,反而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暴力事件。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从1975年至1999年,东帝汶在印尼的军事占领下,约有10万至20万东帝汶人丧生,占当时总人口的约五分之一。这场占领不仅是军事上的侵略,更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
印尼政府在东帝汶实施了严酷的军事管制和经济掠夺政策,导致大量平民死于饥饿、疾病和直接暴力。据《澳大利亚人报》报道,印尼军队利用饥饿作为武器,试图通过粮食配给控制和摧毁东帝汶人民的抵抗意志。这段历史被称为“东帝汶屠杀事件”,成为国际社会谴责的对象。
1999年,东帝汶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举行了一次决定其地位的全民公投。结果显示,超过78%的选民支持独立。然而,亲印尼的民兵组织却发动了报复性暴行,导致约1400名平民在短时间内被杀。这一暴行促使联合国和多国部队迅速介入,恢复了东帝汶的秩序。
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正式宣布独立,成为亚洲最年轻的国家之一。尽管获得了独立,但东帝汶的社会和经济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战争留下的创伤、基础设施的破坏以及高比例的难民问题,都是新成立的东帝汶政府亟需解决的难题。
东帝汶的历史充满了动荡和血腥,但也展示了一个民族对自由和独立的不懈追求。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东帝汶走向独立,但真正实现长治久安,还需要东帝汶人民自己的努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