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对东帝汶独立的看法复杂且多面,既包含历史上的敌对与冲突,也有最终接受现实的考量。
从历史背景来看,东帝汶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而印尼在摆脱荷兰殖民统治后,一直致力于实现大印度尼西亚主义,即整合所有马来群岛上的地区。因此,当东帝汶在1975年单方面宣布独立时,印尼认为这是对其领土完整的挑战。
然而,东帝汶人民的坚决抵抗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使得印尼不得不重新考虑其立场。在国际舆论和联合国的持续监督下,印尼政府逐渐认识到强行占领东帝汶不仅代价高昂,而且会损害其国际形象。此外,随着冷战结束和国际格局的变化,印尼面临的外部压力增大,特别是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压力,这些国家支持东帝汶的独立并提供了援助。
经过长期的谈判和妥协,印尼最终在1999年同意通过全民公投让东帝汶人民决定自己的未来。同年8月30日举行的公投结果显示,大多数东帝汶人支持独立。随后,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东帝汶于2002年正式获得独立。
尽管印尼最初反对东帝汶独立,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结果。这反映了印尼政府在面对国内外压力时的灵活性和务实态度。同时,这也标志着印尼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即从追求领土扩张转向更加注重国际合作和维护地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