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帝汶民主共和国(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imor-Leste)简称东帝汶,是一个位于努沙登加拉群岛东端的岛国,由帝汶岛东部、西部北海岸的欧库西地区以及附近的阿陶罗岛和东端的雅库岛组成。该国西与印度尼西亚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与澳大利亚相望,拥有15007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约132万的人口(截至2024年)。
东帝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前,当时帝汶岛曾先后由以苏门达腊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国和以爪哇为中心的麻喏巴歇(满者伯夷)王国统治。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帝汶岛,随后荷兰势力也进入该地区,导致葡荷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8世纪,英国殖民者也曾短暂控制西帝汶。1816年,荷兰恢复对帝汶岛的殖民地位。1859年,葡、荷两国签订条约,重新瓜分帝汶岛,帝汶岛东部及欧库西归葡,西部并入荷属东印度(今印尼)。
20世纪以来,东帝汶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1942年日本占领东帝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负责管理东帝汶,不久后葡萄牙恢复对东帝汶的殖民统治,并于1951年将其改为葡海外省。1974年葡萄牙爆发“武装部队运动”,开始民主化和非殖民化进程。1975年葡萄牙政府允许东帝汶举行公民投票,实行民族自决。然而,主张独立的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简称革阵)、主张同葡维持关系的民主联盟(简称民盟)和主张同印尼合并的帝汶人民民主协会(简称民协)三方之间因政见不同引发内战。同年12月,印尼出兵东帝汶,次年宣布东帝汶为印尼第27个省。此后,联合国多次通过决议要求印尼撤军,呼吁各国尊重东帝汶的领土完整和人民自决权利。
1999年1月,印尼总统哈比比同意东帝汶通过全民公决选择自治或脱离印尼。5月5日,印尼、葡萄牙和联合国三方就东帝汶举行全民公决签署协议。8月30日,东帝汶举行全民公决,78.5%的民众投票赞成独立。然而,投票后亲印尼派与独立派发生流血冲突,局势恶化,约20多万难民逃至西帝汶。9月,哈比比总统宣布同意多国部队进驻东帝汶。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成立由澳大利亚为首的约8000人组成的多国部队于9月20日正式进驻东帝汶,与印尼驻军进行权力移交。10月,印尼人民协商会议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东帝汶脱离印尼。同月,安理会通过第1272号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东帝汶过渡行政当局,全面接管东帝汶内外事务。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进程,东帝汶于2002年5月20日正式成立了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成为本世纪第一个新生国家。东帝汶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结构失衡,严重依赖油气收入和外国援助。非油气经济主要以传统服务业和农业为主。
首都帝力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帝汶岛东北海岸,是一个深水良港。帝力人口约28.1万(截至2019年),三面环山,北濒海洋,气候炎热,终年高温。帝力还是东帝汶的主要港口和商业中心,80%以上的经济活动在此进行。此外,帝力还拥有尼古劳·洛巴托总统国际机场,该机场同时为军民两用。
在人口方面,东帝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78%为土著人(巴布亚族与马来族或波利尼西亚族的混血人种),20%为印尼人,2%为华人。官方语言为德顿语和葡萄牙语,工作语言为印尼语和英语。宗教方面,约91.4%的居民信奉天主教,2.6%信奉基督教新教,1.7%信奉伊斯兰教。
总的来说,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背景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其首都帝力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东帝汶人民仍在努力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