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帝汶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帝汶,是一个位于亚洲的岛国。它坐落在东南亚努沙登加拉群岛的最东端,包括帝汶岛东部、西部北海岸的欧库西地区以及附近的阿陶罗岛和东端的雅库岛。
东帝汶西与印度尼西亚的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与澳大利亚相望。其国土面积为15,007平方公里(1487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735公里。东帝汶的地形多样,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平原和谷地则分布在沿海地区。最高峰是塔塔迈劳山的拉玛劳峰,海拔2495米。
东帝汶属于热带气候,平原和谷地为热带草原气候,而其它地区则为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约为26摄氏度,年降水量在1200至1500毫米之间,但地区差异较大。北部沿海地区每年5月至11月为旱季,12月至翌年5月为雨季;南部沿海地区6月至12月为旱季,12月至翌年2月及5至6月为雨季;中部山区年降水量为2500-3000毫米。
东帝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前,当时帝汶岛先后由以苏门达腊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国和以爪哇为中心的满者伯夷王国统治。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帝汶岛,随后荷兰势力也进入该地区。1859年,葡、荷两国签订条约,重新瓜分帝汶岛,帝汶岛东部及欧库西归葡,西部并入荷属东印度(今印尼)。
20世纪期间,东帝汶经历了多次政治变动。1975年,葡萄牙政府允许东帝汶举行公民投票,实行民族自决。然而,主张独立的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简称革阵)、主张同葡维持关系的民主联盟(简称民盟)和主张同印尼合并的帝汶人民民主协会(简称民协)三方之间因政见不同引发内战。同年12月,印尼出兵东帝汶,并于1976年宣布东帝汶为印尼第27个省。
1999年8月,公民投票决定脱离印尼独立,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东帝汶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大部分物资都要靠外国援助。农业还大量采用刀耕火种方式,导致森林砍伐和水土流失,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近海的石油天然气开发极大地补充了政府的收入,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到澳大利亚。
东帝汶的人口约为134万(2024年),其中78%为土著人(巴布亚族与马来族或波利尼族的混血人种),20%为印尼人,2%为华人。官方语言为德顿语和葡萄牙语,英语和印尼语为工作语言。约91.4%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2.6%信奉基督教新教,1.7%信奉伊斯兰教,0.3%信奉印度教,0.1%信奉佛教。
东帝汶的经济结构单一且落后,严重依赖油气收入和外国援助。非油气经济主要以传统服务业和农业为主。该国的旅游业潜力大,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美食文化。主要景点包括克里斯托丽雕像、Akrema海滩、Ramelau山等。此外,东帝汶的美食文化丰富多彩,如帝汶烤鱼、椰香饭、咖喱虾等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
总之,东帝汶是一个地理位置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多样的岛国。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使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