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正式名称为文莱达鲁萨兰国(Negara Brunei Darussalam),简称文莱。这个名称中的“文莱”在马来语中意为“植物”,特指芒果;而“达鲁萨兰”是伊斯兰宗教词语,意为“和平之地、安乐世界”。
文莱的命名和其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文莱古称浡泥或渤泥,早在14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文莱,建立了苏丹国。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莱逐渐成为一个以原油和天然气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国家,同时享有着国家的众多免费福利,呈现出一派和平安乐的景象。
文莱位于东南亚的婆罗洲北岸,与马来西亚的砂拉越、沙巴合称北婆三邦。它是一个君主专制国家,首都为斯里巴加湾市。文莱的人口约45万(2023年),其中马来人占69.3%,华人占10.8%,其他种族占19.9%。国教为伊斯兰教。
文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根据考古发掘,早在1万多年前这里已有人类定居,其文化经历过石器、铜器和铁器时代。公元4世纪左右出现摩拉拔摩王国;9世纪中叶,被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帝国征服;10世纪末恢复独立,在其后400余年中,国力强盛,版图辽阔,生产发展,商业繁荣,与中国和阿拉伯地区来往甚密。
14世纪末,文莱又被爪哇的麻喏巴歇帝国占领,成为其附属国。15世纪初,马六甲王国兴起,文莱曾依附该王国,不久后恢复独立,该国国王皈依伊斯兰教,改制苏丹国。16世纪中叶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西方殖民者相继入侵文莱,欧洲人的影响使得这一政权走上末路。1888年,文莱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在英占时期,英国势力侵入文莱,根据1888年9月17日签订的《英国文莱条约》,英国握有文莱王位继承决定权和外交权,并规定未经英国同意,文莱不得将国土割让给他国。1906年,文莱又签订补充协定,英国派驻扎官掌管文莱的一切政务。从此,文莱的一切内政、外交和国防大权都落入英国人手中。名义上文莱仍是一个苏丹国,但实质上已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20世纪20年代,在诗里亚地区石油的发现和开采不但给英国殖民者带来巨额利润也为文莱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财政基础。然而在日本占领期间(1941年至1945年),文莱各项事业包括石油业遭到严重破坏。二战结束后英国人卷土重来文莱又被置于英国的军事管制之下。
1946年7月英军将政权移交给民政当局此后经济恢复迅速石油产量逐年增长与此同时民族民主运动也逐渐兴起。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文莱出现第一批政党最早成立的是人民党。在民族民主运动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于1959年颁布宪法撤销驻扎官实行部分内部自治和行政改革建立地方议会和立法会议。
1962年开始议会选举人民党获得绝大多数议席这时马来亚联合邦在英国支持下正积极推行包括文莱在内的马来西亚计划文莱人民坚决反对加入马来西亚。以此为契机同年12月8日在人民党领导下文莱人民掀起大规模武装起义英国殖民当局出兵镇压起义迅告失败人民党成员流亡国外随后文莱政府开始实施紧急状态法令。
1971年文莱与英国重新签约规定除外交事务和部分国防事务外文莱恢复行使其他所有内部自治权。1978年文莱苏丹赴伦敦就主权独立问题同英国政府谈判并缔结了友好合作条约。根据条约英国须于1984年1月1日放弃其掌握的文莱外交和国防权力、宣布文莱完全独立。
1984年1月1日文莱正式宣布完全独立并于同年1月7日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成为第6个成员国。此后文莱大力推行“马来化、伊斯兰化和君主制”政策巩固王室统治重点扶持马来族等土著人的经济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严格维护伊斯兰教义。
如今的文莱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人均GDP位列亚洲前列社会福利制度完善以不需要缴税而闻名于世。文莱的经济状况颇佳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和出口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更以不需要缴税而闻名2022年文莱国内生产总值以不变价格计算为187.0亿文币(约合140.1亿美元)。
总的来说文莱的命名与其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这个国家从古至今的发展轨迹以及其在东南亚地区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