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然而,你知道吗?这座繁华的城市还有一个别称——鹏城。那么,深圳为什么叫鹏城呢?
关于深圳为何被称为“鹏城”,有一种民间说法认为,从地图上看,深圳呈东西向狭长、南北向扁平状,就像一只大鹏鸟。这种说法虽然形象生动,但并非官方解释。
实际上,追寻档案踪迹,深圳的别名“鹏城”源于大鹏所城悠久的历史。大鹏所城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鹏城社区,全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由广州左卫千户张斌督造,时隶属南海卫。大鹏所城在明清时期抗击葡萄牙、倭寇和英殖民主义者的斗争中起过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东南沿海现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军事所城之一。
在经历海防、屯兵、行政治所和集居点等历史阶段后,大鹏所城至今保存了明清两代的规模、格局与整体风貌。大鹏所城依山傍海,坐北朝南,平面呈不规则梯形,东西宽345米、南北长285米,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其中古建筑面积8.77万平方米)。古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东、南、西3个城门及东北约300米古城墙基址。
城内主要街道有南门街、东门街、十字街和正街,主要建筑有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振威将军第”、福建水师提督刘起龙“将军第”、郑氏司马第、林仕英大夫第等近10座清代府第式建筑,还有大鹏粮仓、侯王古庙、天后宫等。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大鹏所城成为我市首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大鹏所称被评为“深圳八景”之首。如今,大鹏所城以其独特的资源和风格成为深圳市历史文化的重要名片。
在中国文化中,大鹏鸟常常象征着力量、自由、远大的志向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圳的城市形象和精气神恰恰如出一辙,契合度100%。或许可以不用从地图寻迹,也不用从历史溯源,深圳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只大鹏鸟,一只以梦为翼,意欲展翅高飞的大鹏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世人对于鲲鹏最初的认知,大都源于庄子的《逍遥游》。鲲鹏,据称能够飞得极高极远,所以除了前面提到的精神象征,其中还包含着人们对天空和飞翔的向往。去年和今年,做成了系列的深圳城市形象片,就都和“飞天”这一亘古的人类梦想有关,前者遨游星空,后者翱翔天际。
2023年,同样是在深圳设计周上,深圳发布了被誉为“宇宙大片”的城市形象片《敢闯敢试》,太空主题+硬核特效,让不少网友误以为是《流浪地球3》预告片。前者,“深圳号”面对乌云密布的未知区域一往无前,顶着陨石前行,最终突破重重险阻脱颖而出。后者,身着机械羽翼的主人公毅然坠入云海,顶着强猛气流,最终成功展翅冲天而起。更为一脉相承的,是其中传递的精神内核 。无论“敢闯敢试”还是“敢为人先”,都是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从“杀出一条血路”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无人区中,闯出一片天地,是深圳如鲲鹏般志存高远的格局,也是深圳的使命。新中国第一场土地拍卖会、第一个取消粮票的城市、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成立、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创办……无数个第一,从一个无人区到下一个无人区,40多年来,深圳那份锐意进取,不畏艰难的勇气,从未改变,永远追求创新,永远敢闯敢试,永远走在前列。
落地见“众生”是一个人,也是2000万深圳人相比起去年的硬科幻,今年的宣传片某种程度上来说,变“普通”了,却也更有温度了。深圳的发展历程就像这个主人公一样,经历过质疑,经历过挫折,经历过打击,但却始终不忘初心,坚持奋斗,然后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深圳。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没有台词,没有旁白,不提深圳,却又处处是深圳。不仅看懂了,还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也是很多深圳人看完今年宣传片后的感受。
片中的“梦想之翼”由主人公一人独自打造,深圳的“鲲鹏之翼”则由2000万深圳追梦人共同编织。在深圳,奋斗者从来不缺同路人。失败,失业,失恋……这放在普通人的生活里,不过寻常之事。但这些元素出现在一个城市形象宣传片里,就有点不寻常了,甚至称得上很敢很超前了。
但这个看似离谱的事情,放在深圳,却很合理。因为深圳,是对失败最宽容的城市。2021年3月1日,我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正式实施,深圳成为了全国首个允许个人破产的城市。在人生的至暗时刻,深圳通过个人破产试点这样先行先示的创举,给了那些失败的人重新开始的力量,给那些诚实而不幸的人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事实上,深圳不仅鼓励创新,还宽容失败,也不惧怕失败,这一点在深圳企业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华为是佼佼者。早在2001年,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一文中发问:“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2012年,一本名为《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的华为企业传发行,异曲同工。时间来到2022年,任正非的讲话再次出圈:“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要知道,这几个时间节点,华为或是发展势头正猛,或是如日中天,最糟糕的也只是刚刚遭遇阻力,远远未到要“破产”、“倒下”的境地。
人民日报在一篇评论中,将深圳企业这种渗透着浓浓“居安思危”“哀兵必胜”意味的观念,称为“失败学”“冬天学”。习惯性喊出“狼来了”的背后,是根植深圳企业的忧患意识,和时不我待的锐意进取,也是企业身处深圳这座以改革创新为名片的城市中必然的选择。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就曾说:“深圳没有矿产、没有特权经营,每个企业都是平等的,大家平起平坐,要比别人发展快,就要有好的点子、好的产品,就要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
企业会遇到危机,城市亦然。深圳奇迹,从来不是一路开挂的爽文。短短40多年,走完了别的城市的百年之路,因此深圳常常会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以至于忽略了其一路走来的筚路蓝缕。新华社《瞭望》在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时的发文,曾做过精辟的概括:1980年代“姓资姓社”之争,1990年代“特区不特”的政策之忧,2000年代“被谁抛弃”的瓶颈之惑,2010年代“难以为继”的资源之虑等,一次次把深圳卷入舆论漩涡。但深圳每一次都能迎难而上,抱着“允许改革失败,但不允许不改革”的执念,先行先试。对于深圳而言,应变求变和改革创新早已成为常态。
“大鹏一日同风起”,这风口,相比起等靠要,深圳更习惯自己造。永远有 “可能”梦想舞台,一直都在。前些天,深圳最新常住人口数据公布:2023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为1779.01万人,创历史新高;比上年末增加12.83万人,同比增长0.73%,增量位居北上广深之首。在相关机构发布的2023年《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榜单中,深圳首次跃居榜首。
这些数据背后,是深圳对年轻人强大的吸引力和包容力。这里不仅有无限的机遇和挑战,更有实现梦想的舞台和土壤。无论是科技、文化、艺术还是创业创新等领域,深圳都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
综上所述,深圳之所以被称为鹏城并非偶然。它源于大鹏所城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以及深圳人民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正是这种精神使得深圳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创新发展的标杆。未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深圳将继续展翅高飞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